久久国产精99精产国高潮|国产视频一二区|中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!|福利在线第一页高清区无码在线

banner_ad_1
事業(yè)單位公共基礎知識:中國古代典型土地制度的演變(上)
2022-01-28 06:57
來源:政華教育

事業(yè)單位公共基礎知識:中國古代典型土地制度的演變(上)

一、唐朝前期:租庸調制

在唐朝,我國的土地制度主要是租庸調制,而這個制度需要以“均田制”為基礎。

首先,所謂的均田制,就是丁男二十歲以上,授田百畝,其中二十畝為永業(yè)田,八十畝為口分田,死后還田。通過均田制保障土地分配的均衡。在此基礎上,不論貧富,一律繳納定額的租庸調。

所謂的租庸調制,“租”即田租,每年要納粟二石。“庸”則是力役,每年替政府服勞役二十日,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。“調”是戶調,男丁隨鄉(xiāng)土所產而納。即向國家繳納田租、力役和戶賦等內容。

但是到了唐朝中期以后,土地兼并嚴重,人口增長迅速,原有的均田制喪失社會現實基礎,難以實施,進而導致租庸調制無法實施,因而改為后期的“兩稅制”。

二、唐朝中后期:兩稅制

唐德宗時期,宰相楊炎創(chuàng)兩稅制。兩稅法有以下特點:

1.量入為出。政府要用多少錢,就向百姓征收多少。

2.取消主籍客籍之分。承認客戶的地位,刺激生產力的發(fā)展。

3.就是按照資產多少決定納稅額,取消原來按人頭固定征收造成的不公平。

4.分成秋夏兩征之。原有的“租庸調”三個項目都并入兩稅,不得另征。

這種稅制在于承認既成土地所有關系,以改進賦稅收入。但是這種稅制無法徹底解決封建社會土地稅制的弊端,所以時間一久,各種雜稅又冒出來了,又成為重復征收。而且到了宋朝,土地兼并嚴重,新的問題浮出水面。

三、宋朝:方田均稅法

方田均稅是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之一,包括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:

1.方田:是一種清丈土地整理田賦地籍的制度。具體辦法是以東西南北各千步,相當41頃66畝160步為一方。每年9月縣令派人分地丈量,按照地勢和土質的肥瘠分為5等,依地之等級和各縣原來租稅數額分派定稅。至次年3月丈量完畢,公布于民。

2.均稅,是對清丈完畢的土地重新定稅,做到以下三點:

(1)糾正無租之地,使良田稅重,瘠田稅輕;

(2)對無生產的田地,包括陂塘、道路、溝河、墳墓、荒地等都不征稅;

(3)一縣稅收總額不能超過配賦的總額,以求稅負的均衡。

這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各地田賦不均,稅戶尤其是大地主隱田逃稅的問題,有效地增加了宋朝的財政收入。

四、明朝:一條鞭法

“一條鞭法”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,之后張居正于萬歷九年(1581)推廣到全國。據《明史》記載:合并賦役,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,同時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。具體來講,包括以下幾點:

1.清丈土地,擴大征收面,使稅賦相對均平。通過清丈,在當時就增加了2.8億畝土地。

2.統一賦役,限制苛擾,使稅賦趨于穩(wěn)定。以前是賦役分開。賦以田畝納課,役以戶丁征集,賦役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方物、土貢之類的額外加派,百姓苦不堪言。實行一條鞭法以后,全部簡并為一體。將賦歸于地,計畝征收;把力役改為雇役,由政府雇人代役。由于賦役統一,各級官吏難以巧以名目。

3.計畝征銀,官收官解,使征收辦法更加完備。

第一,從“征實”到“征銀”。唐代兩稅法雖以貨幣計算,但繳納仍折實物。宋代征稅,只是偶有折銀。元代科差雖行色銀,但積糧仍為谷粟實物。唯自明代一條鞭法實行以后,不僅差役全部改為銀差,而且田賦除蘇杭等少數地區(qū)仍征實物以供皇室食用之外,其余也均已一律改征折色,即折為色銀。

第二,從“代辦征解”到“官收官解”。賦役征課從以前由里長、糧長辦理,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,解繳入庫。

一條鞭法在封建社會中,真正實現了“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”,稅制的簡化不僅減輕了百姓的負擔,也為后來稅制的改革打好了基礎。

微信
QQ
公眾號
微博
聯系電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