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申論備考指導:提出對策你掌握了嗎
一、能力要求
A類:要求借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,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分析的基礎上,發(fā)現(xiàn)和界定問題,作出評估或權衡,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。
B類:要求能夠全面準確了解公眾需求和愿望,靈活運用各種措施和辦法為公眾提供優(yōu)質、高效、便捷的服務。
C類:要求能夠站在群眾角度思考問題,善于了解群眾真實訴求,以有效手段組織動員群眾,靈活運用各種措施和辦法化解復雜矛盾,解決實際問題。
二、考情分析
問法:近幾年相對固定,一般提出對策建議解決問題或促進發(fā)展等。
1.明顯的一問——明確問題/目標,直接提對策解決問題/促進發(fā)展——如材料中描述了……,請你提出對策建議。
2.明顯的兩問——概括相應的問題/原因等,重點提對策建議——如材料中描述了……,請你概括材料中的問題/原因等,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。
3.隱形的兩問——簡單概述問題(大概一句話),側重提對策建議——如材料中描述了……,請你就材料中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——判斷標準/技巧:(1)請/針對位置(后面出現(xiàn)的一般是作答對象);(2)題干中的問題是否明確。
三、評分標準——在滿足基礎概括的要求上
1.針對性——針對問題/原因/對象特點等要素,并且一個問題至少對應一個對策
2.可行性——符合客觀實際,可以從經濟、政治政策、道德倫理、科學技術等方面考慮
3.可操作性——對策具體展開,結合主體、做法、結果或目的意義等要素展開
四、作答方法
【審題】區(qū)分好需要回答幾問
【找點】
對策的來源:
1.直接對策:對策詞/動賓搭配;成功案例的經驗;專家學者提議/建議(如提議/建議/希望/要求等);對策提示詞(如:不如把/需要/要/應該等);政策文件/精神要求等
2.間接對策:由問題、原因、影響、失敗教訓等推導得出
3.常規(guī)對策:根據實踐經驗或日常積累等補充拓展對策表述
【加工】重點在于內容加工
【書寫】注意卷面清爽,書寫工整,條理清晰,重點突出
申論提出對策題如何提對策才能得分
申論題目中提出對策題目歷來是考生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的,也是申論考試中考生很怕在考場相遇的一類題,通常在考場耗時耗力難以得分。主要是因為,一方面考試對于對策主題考查十分靈活、材料十分貼近實際;另一方面,大家對于材料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過于陌生,缺少相關話題對策的積累,不知如何下筆,再者就是各位考生能夠理解材料中的問題,大致的對策也能提及,但是表述不夠規(guī)范,用詞不夠嚴謹,導致出現(xiàn)失分的情況。那么,提出對策題如何寫才能得分呢?
一、能力剖析尋作答本質
根據申論考試大綱對“提出對策能力”的描述:要求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,對具體問題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,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或辦法??梢越庾x出,對策的來源需要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和生活體驗推導分析,加上對資料的概括;進而發(fā)現(xiàn)和界定問題、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;最終,提出措施、解決辦法或方案。總結,提出對策題目的作答本質:概括+分析。
二、審題嚴謹,得答題思路
1.審題干:通過題干信息找取對策、建議、措施、思路等字樣,確定題型。
2.明確對象及限定條件:直接概括對策?還是一題兩問(先概括問題或原因再提出對策)?是否需要概括問題:(1)題干里的問題不明確:一些問題;(2)一題兩問:并、及、與、和;(3)看要求:問題概括、準確、全面、簡明、扼要等字樣。注意:對策書寫篇幅大于問題/原因概括。同時,找準限定條件。
3.審要求:(1)針對性:針對具體問題提對策;(2)可行性:政治可行—不違法,不超出我國權限范圍、經濟可行—考慮投入產出是否成正比、技術可行—考慮現(xiàn)實技術手段、倫理可行—考慮是否符合公序良俗;(3)操作性:(主體+對象)+手段+內容+目的。書寫對策=主旨句。手段(可行對策)+內容(具體實施方法)+目的。
三、材料精讀,找得分要點
1.尋找概括材料直接對策——A:標志性詞匯——必須、需要、需、應該;呼吁、搭建、完善、探索……等對策詞;B:政府文件/權威者講話(領導干部、專家學者、成功人士等);C:其他國家或者地區(qū)的成功做法。
2.原因問題、經驗教訓反推對策——材料中有問題或原因、成功經驗或者失敗教訓,推導出對策。注意:對策書寫動詞+賓語結構呈現(xiàn)。
四、要點加工,寫答案分條
1.加工:梳理全文要點,加工整合,既要在內容上合并同類項又要按照總分邏輯呈現(xiàn)要點。總=總括句:針對XX問題,提出以下對策。分=分條作答對策。對策=小標題+具體內容+目的。注意:優(yōu)先選用材料已有直接對策,其次書寫作答間接和自創(chuàng)對策。
2.書寫:要標記序號,分條書寫對策及具體要點內容,字跡工整、卷面干凈。
申論提出對策題的正確思路
提出對策題重回公考舞臺,重點測查考生是否具備發(fā)現(xiàn)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然而部分考生情愿多做一道歸納概括題,也不愿意做一道提出對策題,主要是提出對策題一是難在日常積累過少,所以對策書寫無話可說;二是對策要點寫得比較雜亂,很難有條理性。對于備考考生而言破除備考困境,掌握正確的備考思路尤為重要。
一、明確提出對策題的本質。
提出對策題是要考生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和解決問題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對于考生而言較為容易,一旦涉及解決問題,很多考生就開始覺得自我發(fā)散、運用材料外積累的對策等尤為重要。實際上此類想法于得分而言,性價比較低??忌ㄒ鞔_,申論的本質實則是題目問什么、材料給什么,就答什么,定要以遵循題干和材料實際為本,學會審清題目、處理材料才是王道!
二、明確提出對策題的考情。
所謂“知己知彼,百戰(zhàn)不殆”,于提出對策題備考而言亦是如此,雖然提出對策題最終是要考生解決問題,但是在考查形式上卻會靈活變通。所以考生在備考前一定要通過對過去幾年對策題??嫉念愋停约敖陙頍衢T考察的類型要做到心中有數(shù),備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。比如說常規(guī)型對策是考生比較常見的,但流程型對策、應急型對策等都在各類考試中出現(xiàn)過,所以要想確保備考萬無一失,則要做到題題細致備考,厘清每一種提出對策題的基本答題思路。心中有數(shù),考試不慌!
三、鍛煉細致處理材料的能力。
在申論備考中,不管是哪一類能力的考察,其實考生都離不開材料處理的能力,一則材料在手考生不僅僅要能讀得懂,還得會讀,也就是有目標地梳理材料。提出對策題的考察亦是如此,需要考生有火眼金睛,從大量啰嗦、稀碎的材料描述中提取出能夠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。示例如下:
材料:只要到李家溝去走一走,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一堆一堆散發(fā)著惡臭的垃圾長年累月堆積到公路邊,溪水邊、村邊、田邊……大片的生活垃圾暴露堆放,“垃圾圍村”現(xiàn)象已成為不容忽視的村難題。“村里頭的人都沒啥文化,哪有人重視?!贝甯刹康睦侠钫勂疬^去,感慨良多。
題目:要解決垃圾圍村現(xiàn)象。
在該則材料中主要講述垃圾圍村的表現(xiàn),以及垃圾圍村的原因,看似沒有要點,但實際借助村干部老李的口吻告訴我們未來應該如何解決問題,必須得從村民文化和提高重視度兩個點著手寫,這其實就是命題老師設置在材料中的對策采分點,這樣能力的練就需要考生通過大量題目的訓練以及底層知識的學習。
申論備考指導:對策詳盡提問題解決易
方法一:找全材料詳盡對策表述
示例:
給定材料:
他認為,市場改造為的是利民、便民,相比于“一刀切”,還應該尋找更好的辦法?!凹词故歉脑焯嵘螅芾硪膊恢皇钦块T和市場管理方的事,消費者和經營戶,都是參與主體。要走出‘治理一變亂一再治理’的循環(huán),還得在制度層面上下功夫?!?/span>
得出對策:多主體共同管理,完善制度。政府部門出臺管理辦法,市場管理加強巡查督促,經營戶落實門前三包,消費者監(jiān)督舉報,共同維護市場環(huán)境。
方法二:利用材料詳盡問題表述
示例:
給定材料:
先把鏡頭對準蓮池農貿市場,這個市場有40年的歷史了,附近的社區(qū)從一個發(fā)展到七八個,居民從千把人變成四五萬人。隨著周邊居民的大量增加,市場臟亂得不成樣子?!斑^道沒兩尺寬,并排都站不下兩個人,買菜要側著走。有時大夏天實在受不了,寧可走老遠到一家超市買菜”。居民劉阿姨說。市場管理員最怕春夏之交:“下大雨,水一下子能積二三十厘米深。還有,消防設施配備也不全,存在安全隱患。”攤主王女士也愁,菜攤旁有條水溝散發(fā)著異味,市場內空氣流通又不暢,顧客經常一邊挑菜一邊捂著鼻子,她不得不找木板蓋著。蓮池街道辦事處廖主任認為,老市場雖然問題多,但是居民有需求,搬不走,拆除重建代價又太大,最合理的辦法就是對準問題改造。他說:“改造期間,老市場得關門施工,幾萬人的‘菜籃子’不管不顧可不行。改造之前有準備,改造當中才好應對?!笔袌龉芾韱T提議:“要不先找個地方過渡一下?!本用駝⒁虒Α斑^渡”有點擔心:“那下雨天買菜方便不方便?衛(wèi)生還有沒有人管?”攤主王女士考慮的是:“在這里做了幾十年生意,就在一個位置上沒動過,老顧客都熟悉,如果進行改造,工程完工后,還能不能重新回到老地方?”
材料中問題:市場臟亂。過道窄,積水深,消防設備不全、存在安全隱患,臭水溝異味嚴重,通風不暢。
材料中直接對策:對準問題改造升級。
得出對策:1.改造前就近設置過渡菜市場,專人監(jiān)管垃圾。2.拓寬過道,治理臭水溝,完善通風排氣、排水、消防等基礎設施。3.改造完成后,安排原攤主優(yōu)先選擇攤位,加強衛(wèi)生管理/維持市場正常管理。
方法三:結合自身生活工作經驗
示例:
給定材料:
直接禁止,太粗暴;開了口子,管理力量又跟不上。
結合自身理解反推對策:加強綜合執(zhí)法。成立多元主體綜合執(zhí)法隊伍,定期巡查避免流動擾民。